刚开始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,我曾经对一个问题产生了深刻的疑问:为什么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,仅凭几千人的军队就能在中国大地上肆意横行。即便清政府腐败无能、军队战斗力严重不足,但单单从一个县的人口来看,恐怕就有数万人之多。想象一下,若每人都能吐一口唾沫,岂不是轻松就能将侵略者淹死?更何况在线配资开户,四万万的中国人面对寥寥几千的侵略者,为什么没有爆发反抗?“国破家亡,晚清的百姓为什么不爱国?”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。
回顾历史,早在封建王朝建立之前,我国的儒家、墨家先哲们就已经提出了“民为重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“兼爱、非攻、尚同”“天下大同”的思想,强调民众的地位应当高于一切。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,确实也有许多“爱民如子”或者“民为水”的清明君主。如果你认为这些君主和大臣真心关爱百姓,那你可能还太年轻了。因为自古以来,改朝换代几乎总是伴随着民众因食不果腹、衣不遮体而揭竿起义的血腥画面。中国百姓若是有一口饱饭,就很少有反叛之心。
几乎所有的新朝都是在旧国的废墟和百姓的尸骨上建立起来的。即便新朝建立之后,助力他们成功的百姓也并未受到优待,反而是先封自己祖宗的先辈、再者是那些在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“手足兄弟”。至于普通百姓,他们只会在“天下大赦、与民休息”之类的大话之后,继续承担繁重的税负和征兵任务。大多数时候,百姓依然无法穿暖吃饱,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得不到。
展开剩余77%正如一句古诗所说,“兴百姓苦、亡百姓苦”,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偶尔提到“为国为民”,更多的是为了维护自己专制政权的统治,而非真正关心民生疾苦。他们并不会损失既得利益,反而将百姓视作自己政权的附庸,甚至成为“草芥”。晚清的百姓同样如此,尤其是这个外族政权入主华夏后,种种屠杀行径,如“嘉定三屠”“扬州十日”“留发不留头”的暴行,几百年来鲜有人忘记。
到了清朝晚期,政府的腐败、官员的贪污、百姓的疾苦愈演愈烈。普通百姓每天都要为下一顿饭忧心,甚至连最基本的生计问题都难以解决。许多百姓的生活已艰难至极,甚至把卖掉家里的东西当作求生之道。此时,普通百姓对外界尤其是洋人几乎没有什么概念,唯一知道的或许就是他们长着蓝眼睛、黄头发和高鼻梁,长得像山里的“大马猴”,身上毛发繁多,衣着奇异。
更有甚者,像洪秀全这样的落榜书生,在他自创的“拜上帝会”中,把洋人视作“洋兄弟”,认为他们是“斩杀清妖”的盟友。在太平天国时期,洪秀全甚至与洋人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,给他们特殊的优待,视他们为“天父上帝”的忠实信徒。如此一来,当鸦片战争爆发时,清军与英法联军在沿海激烈作战时,许多百姓竟抱着旁观的态度,甚至有些人欢呼清军船只被击沉的场面。
不仅如此,在英军进驻广州城时,许多商贩甚至主动为英国人提供粮食、布匹和瓷器等商品,有些人还被英国人雇佣为后勤支持人员。这些商贩并没有觉得自己在做错事,相反,他们可能认为自己仅仅是在“做生意”。除了清朝的官兵外,几乎没有其他力量进行反抗,这让英国人感到非常困惑:“我们来打你们的政府,你们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?”于是,当时有个商人曾说:“国不知有民,民就不知有国。”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百姓对清政府的冷漠,甚至对国家的认同感早已消失。清朝的统治者将这个国家视作自家的财产,百姓则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。
在那个时代,普通百姓对“国家”或“民族”的认同感几乎为零,甚至对洋人也并没有敌意,反而认为只要自己能够过好日子,无论是换了“洋大爷”当主子,还是继续由“清大人”统治,生活也差不多。百姓眼中的“国家”其实更多的是指“满清王朝”,一个几乎把老百姓压榨到骨髓的朝廷。那么,民众又如何爱国?如何爱这个政权?即使后来,列强侵略中国时,许多百姓选择了加入他们的阵营,也不过是为了生存下去罢了。
到了“民族”“国家”的观念逐渐传入中国,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,这些思想才慢慢深入人心。但即便如此,这些思想的传播依然是有限的,特别是当康有为、梁启超等人提倡改革时,他们依然没有将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。即使他们提出的“应诏统筹全局折”,也未能对普通百姓产生实质性的改变。
如同以往的历史,太平天国的洪秀全,即便宣扬“天下太平,人人共享富贵”,在他“取得天下”后,尽管拥有了近100名皇后和2000多名女官,却没有改善普通士卒的处境,甚至百姓的生活依然没有任何显著改变。
最终,民众对于国家的认同,更多是建立在对“满清政权”的恐惧和绝望之上。即使在列强入侵中国时,很多百姓为了生存,选择投身于侵略者的阵营。直到“民族”与“国家”的意识逐渐传播,才使得一些人开始反抗。
发布于:天津市智慧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