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外旅行的时候炒股配资开户知识网,除了当地美食,我还喜欢两个菜系——「格鲁吉亚菜」和「印度菜」。不但可以体验「异国的异国风情」,还能近距离观察当地的社会状态。格鲁吉亚菜虽好,但过于小众,基本上只分布在前苏联地区。印度菜就像印度的移民,涌向全世界,遍地开花。
我本来对印度菜也是敬而远之,但上次的阿联酋之行,改变了我的看法。
我第一次去阿联酋,住在阿布扎比市中心,那是一个非常大的南亚社区,空气里都弥漫着咖喱味。打开Google地图,周围评分高的,都是印度餐厅。而离我最近的中餐馆,在2公里之外,如果步行去,中东的烈日可以把我烤成人肉干,如果打车去,来回车费比餐费还贵好几倍。
问题来了,印度菜,吃?还是不吃?
不吃,只能饿肚子!吃,那可是印度菜啊!一想到那土黄色的印度糊糊,我就菊花一紧,脑海闪过「夜袭厕所」的痛苦场面。
但在饥饿的压力下,人总能找到说服自己的理由。
我转念一想,阿联酋的人均GDP为5万美元,妥妥的富裕国家,当地治安良好,社会治理水平超越欧美,食品安全应该有保障。阿联酋的移民管理非常严格,如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,后果非常严重,所以,当地的印度人应该谨小慎微,不至于用恒河水勾兑咖喱。
于是,我硬着头皮,在阿联酋连续吃了5天的印度菜,居然没有拉肚子,而且越吃越上瘾。
我喜欢印度菜的原因很简单,就是香料!
我查了一下,(正规)印度餐厅的基础香料有:姜黄、孜然、香菜籽、黑胡椒、小豆蔻、肉桂、丁香、芥末籽、阿魏、辣椒、葫芦巴、番红花、肉豆蔻、月桂叶、茴香籽、姜、大蒜、洋葱籽、罗望子……
相比印度人,我们汉人(尤其是沿海地区)并不那么热衷香料。传统上,我们讲究食材的原汁原味,工业化后,味精迅速普及,在不知不觉中,人们的味蕾随之改变。
举个例子,作为一个对味精比较敏感的温州人,我在外地待久了才能体会到,温州餐厅的味精使用量是多么高。温州的各种面食,简直就是一碗高浓度的味精汤,吃完之后,嘴巴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干涩。我不认为味精有害健康,但味精营造出的鲜味,不自然,可以少放,不能滥用。
我最喜欢的温州小吃就是米面,每次回去都要吃。有一次,我特意跟老板说,少放味精,结果端上来的米面还是放了大量味精。我不认为老板是在故意为难我,味精用习惯了,临时的大脑干预,很难改变强大的肌肉记忆。就像在四川下馆子,明明跟老板说了,不要放辣,结果端上来还是辣的。
我们的小店滥用味精,并不能说明美食本身不好,而是价格的问题,普通小店竞争激烈,价格必须便宜,味道必须勾人,味精是最廉价的调味品,于是,一家用味精,家家用味精,互相攀比,越放越多。一旦滥用味精成了习惯,就会改变当地人的味蕾,于是,劣币驱逐良币,中高端餐厅也跟着遭殃。至少,温州就是这种情况。
相比之下,(海外发达国家的)印度餐厅,一份套餐,价格很少低于10美元(70人民币),价格高了,食材自然好一点,调味主要依靠香料,口感更有回味,层次感更强。所以,并不是印度菜就好吃,而是贵的印度菜好吃。
从阿联酋回来后,我把我的经历写成文章,有很多朋友对我说,也喜欢印度菜。根据大家的经验总结,这个世界上的印度餐厅,可以分为三种。
第一种,印度本国的普通餐厅(包括路边摊),对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来说,约等于泻药,也是减肥利器。
第二种,印度本国的高级餐厅,据说还不错,原因是,印度的有钱人,从来不把自己当印度人,他们与世界无缝接轨,却与印度格格不入。
第三种,国外的印度餐厅,质量与所在国的发达程度成正比。也就是说,所在国越发达,当地的印度菜越靠谱。
欧洲、美国、海湾国家、日本的印度菜都不错。举个例子,烤鸡玛沙拉(Chicken Tikka Masala)在英国非常受欢迎,相当于「麻婆豆腐」在日本的地位,有超越「炸鱼薯条」的势头,被戏称为英国的国民菜。
我这次去日本,在8个城市,前后吃了10次印度菜,总结出几点感受。
首先,数量多到让我吃惊。
截至2025年5月,日本全国共有4568家印度餐厅,不仅数量多,过去10年,增长了4倍。
以宁波(城区人口360万)和大阪(城区人口275万)为例。宁波的印度餐厅我都去过,一共5家(包含3家分店),主要集中于海曙区月湖商圈,且以小型、家庭式经营为主。而大阪,居然有480家印度餐厅,是宁波的100倍。
在大阪,我打开Google地图,搜「インド料理」,最远的印度餐厅也在步行10分钟之内。
其次,更适合中国人的胃口。
日本的印度菜为适应日本人的口味,减少了辛辣程度,增加了甜味。例如,咖喱中常加入苹果泥、蜂蜜或奶油,使其口感更柔和。
巨大化的烤饼(ナン馕):日本的馕比印度本土的大得多,且更蓬松柔软,甚至带甜味,成为日本印度菜的标志性主食。
固定套餐模式:日本的印度餐厅常见“馕+咖喱+沙拉+饮料”的午市套餐,菜单高度标准化,缺乏印度本土的多样性。
日式前菜:许多日本印度餐厅提供生蔬菜沙拉或日式春卷作为前菜,这在印度本土极为罕见。
再次,日本印度菜价格便宜。
我吃了10顿印度菜,都是装修比较好的餐厅,最便宜的套餐1200日元(60人民币),最贵的3000日元(150人民币),平均每顿80人民币。相比日本目前的物价水平,这样的价格还算实惠。
我总结出一个规律,在越高收入的国家,印度菜越实惠,反而在一些穷国,印度餐厅比较贵。我在约旦、印尼、萨尔瓦多都吃过一次印度菜,不但比相同档次的日本餐厅贵,质量也更差。
最后,经营者几乎都是尼泊尔人。
日本的印度餐厅,从名字上看,几乎都是印度风格,但实际上,多数由尼泊尔人经营(称为“インネパ店”)。我去过10家日本的印度餐厅,其中9家,全都是尼泊尔人,只有一家,老板为印度人,但员工也是尼泊尔人。
尼泊尔籍劳工在日本的数量从2013年的约2万人,增长到2023年的约12万人,增长近5倍,是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。与此同时,人口更多的印度,却很少向日本输送劳工。
一个尼泊尔餐厅老板对我说,这背后有一个上不了台面的原因。
印度是大国,一旦日本的印度劳工多到一定程度,就会有利益诉求,如果得到母国的支持,对日本来说,就是棘手的外交事件。相比之下,尼泊尔是一个弱小的国家,日本有绝对的力量优势,发生意外也比较好处理。所以,日本有意排斥印度外劳,而更欢迎尼泊尔人。
有一次,我在福冈,午饭后散步,身后飘来一股浓烈的香水味道,不久,一群深肤色的人从我身边走过,霎那间,有置身于南亚的幻觉。原来,他们是去参加一个南亚劳工集会,正是所谓的campaign,为了维护自身权益。
这批人,以尼泊尔人居多,还有斯里兰卡人、孟加拉人,也有少部分印度人。如果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国家,背后有本国政府撑腰,对日本来说,一定更加麻烦。
写在最后
根据厚生劳动省的数据,2015年,日本的外籍劳动者总数约为90.8万人,而到2024年10月,日本的外籍劳工总数已达约230万人,创历史新高。不到十年,就增加了150%,而且,这个增长趋势还在加速中。
日本面临严重的少子化与老龄化问题,2024年人口减少约89万,相当于香川县的人口规模。劳动力短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,促使日本当局考虑扩大外国人劳动者的接收。
十年前来日本,我很少看到深肤色的人,疫情后来日本,东南亚和南亚的外劳,肉眼可见增多,便利店的收银员、餐厅的服务员、酒店的清洁工,这一类底层体力劳动者,被大量深肤色的外劳代替。
大量外劳涌入日本,异域文化也随之而来,印度餐厅遍地开花就是最好的例子。根据我的观察,日本印度餐厅的顾客,以日本年轻人居多,他们常来常往,也许有一天,与店里的尼泊尔人擦出火花,结婚生子都有可能。将来的日本社会,说好听一点,是更加多元,说难听一点,是更加复杂。
对日本来说,人口危机,既是危,也是机。
一方面,大量海外劳工进入日本,增加了社会的复杂性,社会表面平静,但各种矛盾暗流涌动。最明显的例子是,日本大城市的卫生条件,肉眼可见变差了。
另一方面,海外劳工不仅给日本创造大量财富,还能替日本填补医保亏空。举个例子,按照日本的规定,外劳都要像本国人一样,买医疗保险。但外劳都是年轻人,使用医疗保险的概率最低,等他们过了40岁,签证就会越来越难。也就是说,外劳缴纳的医保,转移支付给日本老年人看病。
绝大多数外劳,都很难获得永居(绿卡),他们在日本变卖自己的青春,一旦人老体衰,就会被无情抛弃。日本的(移民)套路,其实比大多数欧美发达国家更刻薄。
日本的今天,就是我们的明天,也许,我们应该未雨绸缪,积极应对将来的人口问题。
智慧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